logo

导航切换
氏族研究

清代南乐文林郎牛焜家族艺文传略

2024-03-01 22:54:04

陈有顺
 

):“大名好城墙,南乐好牌坊,”被誉为冀鲁豫边区二绝。大名城墙姑且不论,南乐牌坊实为豫北一大奇秀。南乐牌坊究竟有多少,史无详载。据现有资料所知,南乐县城有坊三十,计东街七,南街十四,南关二,西街一,北街三,十字街一,文庙前二。立坊多者,工部尚书李从心五,魏家五,董俊二,瑞澄二;余者聂聪、石鼎、梁天奇、牛焜 、杨呈瑞、石富、武经女等人各一。在其三十坊中,雕艺精致者十之有二。考其多为明后期和清前期所建,分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或二者兼之。乾隆中,南乐县衙为文林郎牛焜等立“彰善坊”一处,在公署东,今废。
 
一、“仓颉故里”南乐地理沿革与晋民内徙
(一)“仓颉故里”南乐地理沿革
仓颉故里位于河南濮阳南乐县。仓颉,史皇氏,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记载,仓颉为今南乐县谷王方山吴村人。南乐是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南乐仓颉陵庙位于“一脚踏两省,一手摸三县”的吴村,是豫北冀南一带的著名古迹。
据清光绪廿九年施有方修,武勋朝纂《南乐县志》卷一记载:南乐于汉为乐昌,盖春秋卫邑也。在天文为室壁分野(旧志云:禹贡冀兖二州之域。考地理,今释《读史方舆纪要》①诸书,县境固在兖州,以史记天官书论之,应属角亢氐;但前史天文志俱属室壁。今从之),后为晋魏之境。秦为东郡属县,及汉置乐昌,仍属东郡(本旧志)。东汉省之(见《读史方舆纪要》)。晋改置昌乐,属魏郡(旧志 《读史方舆纪要》作阳平郡),寻省(见《读史方舆纪要》)。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昌乐,属魏郡。永安元年,置昌乐郡(旧志,考《五代志》前燕慕容暐置贵乡县属昌乐郡,则昌乐置郡久矣。岂暐所置。不久即废。此复因其名以置之欤)。东魏天平中罢郡,置昌城(旧志作昌乐城,误)。高齐时,省魏入之(见府志),后周复置郡(见《读史方舆纪要》)。隋开皇初,废郡析置繁水、魏县(见府志)。大业初,省入繁水,属武阳郡。唐武德五年(旧志作四年),复置县,属魏州。贞观十七年,省观城分入之(见府志年纪)。十八年省繁水入之(旧志)。大历七年,析四乡,益置清丰(见《唐书》及《清丰志》)。又析原观城地,益置观城(见府志年纪)。五代唐讳昌,改今名,属兴唐府。晋属广晋府。宋属大名府,实皆魏郡也(旧志)。后析益大名,以南乐镇(在县西北四十里,即今府南六里,旧大名县)。为大名治(见大名县志)。崇祯五年(旧志作四年),改属开德府。靖康后,没于金。金皇统四年,还属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改路为府,仍属大名府。国朝因之(并旧志 考《读史方舆纪要》,南乐,汉乐昌及东昌、颍水。东昌、颍水之说,未详所据。至境内所有平邑、朝城二县地亦未详。何时割并,兹俱不编入,而只于古迹门见之以昭,谨慎云。)
】:郡邑之有沿革,当亦时势使然。
稼书先生讥其好为纷更②,则指魏晋以后,纷纷变易者而言,或因其地而改其名,或仍其名而异其界,历年愈久,愈以纠纷。诚考古者之憾也然亦有当革而不革者,如此,县村庄孤悬于他县境内,甚且隔越辽远,致有鞭长莫及之势,则又何也?
 
又,南乐位于河南省东北隅,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闻三县”之说。地名“或因其地而改其名,或仍其名而异其界,历年愈久,愈以纠纷。”是故《南乐县志》卷十“志馀”复载“辨文”二篇,一曰《南乐非繁阳辨》;二曰《两乐昌两昌乐辨》。二文均未署名,盖为修志者所作。
前文曰:旧志以繁阳为南乐,盖本《一统志》。在内黄(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河南省安阳市)六十里之说,以为即今城无疑。考繁阳县,汉初所置。元魏以后,废置不常。隋大业初并入内黄。《括地志》③云:繁阳城在内黄东北二十七里。《括地志》唐书也。隋唐时,近当不误。《方舆纪要》亦云,然况水北曰阳。《汉书·地理志》繁阳应劭注④:在繁水之阳。今考繁水故道,自内黄而大名入南乐西,鄙在城西三十里外,其地有繁水县故城是。繁水自繁水,繁阳自繁阳,不得混而一之。繁水故地,宋绍圣后已达半割入大名,无论繁阳矣。
后文曰:南乐于汉为乐昌。广东韶州府复有乐昌县,乃刘宋析曲江县所置。陈乐昌公主及《北梦琐言》载:乐昌孙氏毁诗集事,皆是也。南乐于晋及五代、梁为昌乐。山东青州府复有昌乐县,乃宋乾德中改名。金因之。府志以金昌乐令张玮误入南乐,职官不可不辨也。此与两平邑相类,皆考古者所宜详也。
注释):
①《读史方舆纪要》作者清代顾祖禹。这部作品记述了中国地域形势、城镇关隘、山川险易,以及古今战守、攻取、得失之事,被称为具有“地缘战略”思想的雏形。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②陆陇其(1630-1692),原名龙其,因避讳改名陇其,谱名世穮,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学者称其为当湖先生,清代理学家。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官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时称循吏。其离任时,只有图书几卷及妻子的织机一部。学术专宗朱熹,排斥陆王,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与陆世仪并称“二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去世。乾隆元年(1736),追谥为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从祀孔庙。著有《困勉录》《读书志疑》《三鱼堂文集》等。
③《括地志》是唐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学专著,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全书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括地志》融合了《汉书·地理志》、顾野王《舆地志》两本书的编纂技术,创立新的地理书框架。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
④应劭(约151-约203),字仲瑗,一作仲援、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曾为萧令、营陵令。中国东汉学者。应劭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生平活动主要在汉灵帝、汉献帝时期。少年时勤学博览。灵帝初年举孝廉。中平六年(189)任泰山郡太守。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镇压境内黄巾起义军30万人,郡内平安。建安二年(197)拜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应劭的代表作品有《汉官仪》《风俗通义》《汉书集解音义》等。
):南乐仓颉陵庙有大量珍稀遗存。澶渊之盟后,北宋名臣寇准专程祭拜仓颉庙,挥笔题下"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的千古名句。仓颉陵前两座明代大方碑,由明代名臣李养正手书"三教之祖,万圣之宗",碑侧刻有"重修史皇圣祖仓帝文庙正殿寝阁碑记",由吏部尚书崔景荣撰文,工部尚书李从心手书。仰圣门的两根明代阳刻石柱,代表儒、道、佛三教合一,堪称古代石雕艺术佳品。仓颉陵地下有堆积厚度4.6米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量仓颉时代的器物。
 
(二)晋民内徙
今南乐人多云:祖先皆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其实不然,“大槐树”只是一处“移民点”,而非其祖藉地。若《南乐县志》云:元明之际,河北遗民略尽。永乐二三年间,两诏徙山西民实京幾。今境内居民迁来者十之八九,大抵多出太原、平阳诸府。迁时皆自平阳府洪洞县分发。今人多言“老家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鸦窝底下”(老鸦俗音作劳化)。盖相传之语,皆言自某处来,而反忘其本藉所在也。闻分发时,官置木牌,书某县某村某姓名,发往某处,甚详。后知县某公恐岁久漫灭,移刻于石,砌为一墖(塔),至今字踪,历历可辨,可谓有心人矣!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明廷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仅河南地区即有106个县(市),占了四分之一。其中即有濮阳牛氏,南乐牛氏是否亦包括在内,不得而知。

):据《明史·地理志》载: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




 
二、南乐文林郎牛焜家族人物传略
1.牛锦状,以世孙显,貤赠文林郎。妻胡氏赠孺人。
2.牛锦奎,父皖,为平固训导,卒于官。寒员不能具殓,锦奎沿门哀号,士林争助之,乃得扶榇归。既葬,庐于墓侧,三年未尝见齿,知县王培给匾旌之。
(按):据濮阳牛亚丽女士提供《南乐牛氏家谱》图片:七世晖配郭氏,生子一:锦元。此“锦元”盖与“锦状”、“锦奎”三人有族源关系。惜未见原谱。
3.牛焜,字照千,号慎思。恩贡生,以孝闻于时。好学力行,家居教授,出其门者率知敦品,登名“彰善坊”。知县施毓晖匾其门曰:“品式乡闾”。以子世显貤赠文林郎,妻孙氏赠孺人,曹氏封太孺人。
4.牛世显,字仲达,焜子。家贫力学,乾隆乙酉举人,任福建邵武知县。初攝连江篆。公正廉明,夙弊一清。去任后,民为建遗爱祠。及涖邵武,勤于政治,案无留牍,以卓异候升同知。在官十二载,竟以罣误罢归,宦囊萧然,图书数卷而已。
5.牛光斗,字星桥,焜曾孙。道光壬辰举人。性质朴,笃孝友。博学善文,门多成材。知县史近光慕其品学,每具柬招致,辄不往,益重之。
6.牛鋂,乾隆己酉拔贡。
7.牛皖,康熙拔贡,平谷县司训。
8.牛山,字子材。牛英,字元熙,为从昆弟,性俱刚果,兼有膂力。国初土寇蜂起,大名旗鼓,守备魏镐委任本邑城守领军捕贼。山与英以乡勇数十人为前驱,与贼战于韩张堡,二人身先士卒,杀贼无数,及魏镐陷于阵,二人皆战死。
——录自清光绪廿九年施有方修,武勋朝纂《南乐县志》卷四、卷五

 

 
):南乐文庙即孔子庙,俗称“黉学”(学堂)。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简称“文庙”。
 
三、道光十二年(1832)南乐举人牛光斗诗词选
1.《读刘诚意九头鸟说漫成》
九口归一腹,何独鸟相争。读史欲掩卷,令人恨不平。
小白杀子纠,太宗杀建成。兄弟本同气,胡为起刀兵。
灭亲岂大义,徒留争战名。莫贻海凫笑,骨肉枉自倾。
闻蛇之两头者,亦以争食相啮。岂一身而痛癢,亦不相关耶。然则争心胜者,心斯麻木矣。不仁之害如此。
2.《竹枝词》
乡村四月麦登场,晓起人声逐早凉。小妇也随大妇出,家家都为麦茎忙。
不绩丝棉不绣花,草莛包里有生涯,金绦万挂龙麟细,都出寻常百姓家。
妙手无须费翦裁,金针度处绵文迴。农家不解居奇货,草帽纷纷上市来。
秋风飒飒露团团,秋稼收时枣上竿。家家学得麻姑术,拈来掷作指头乾。
草辫之利不止南乐,而南乐为多。近为出洋大宗,人遂零卖其辫而作帽矣。牙枣则但出城内。
——录自清光绪廿九年施有方修,武勋朝纂《南乐县志》卷十“志余”
):南乐草辫制品历史悠久。草辫是南乐密集型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明万历年间,人们就利用麦秆柔韧皮薄、色白质嫩的优点编织草龙,计有三、五、七、九、十一股之分。清乾隆年间,草辫生产进入繁盛,嘉庆年间山东莱州人首先在韩张开设辫庄,以三黄四白七股花圆草为标准收购加工。分上四户细辫、中四户匀辫、下四 户粗辫十二个档次,分为挑辫、拐辫、熏辫、打包四道工序,由县西元村镇码头上船,沿卫河北上直达天津口岸,转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道光十二年南乐举人牛光斗《竹枝词》曰:“不织丝棉不绣花,草莛包里有生涯,金绦万挂龙麟细,都出寻常百姓家”,反映了草辫生产的繁盛和工艺的精湛。

 


 

 
[作者简介]         
 陈有顺,字仲达,号顺斋老叟。1956年生于兰州市,祖籍武威。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陇右姓氏文化与谱牒研究学者,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早年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史》《民主协商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工人报》《武威日报》《管理学家》《中外科技美学》《寻根》《谱牒学论丛》《回族诗刊》及《诗意人生》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及文史作品及论文等500 余篇。其中多篇作品分别荣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近年在《搜狐网》、《今日头条》、中国民俗学会、河南姓氏文化网、陈氏宗亲网及凉州文化研究院等官方网站及“西北姓氏文化研究”、“河南陈氏大家族”、“天马竞辉原创文社”等微信公众号发表“陇右著姓”50余种,200余万字。著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今日武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合著)、《陇右陈氏文史考》、《甘肃武威陈氏族谱》、《武威名宦:明代沔国公陈友年谱简编》及《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等。
(本文为陈有顺供稿,氏族文化研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