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切换
18026267943
|
3488163849@qq.com
|
底部微信
首页
平台动态
平台新闻
海外视角
百姓资讯
活动信息
氏族研究
姓氏文化
岭南民系
寻根查询
民俗风情
专家论坛
祠堂研究
碑联楹匾
祠堂博览
祠堂活化
名人典故
谱牒研究
修谱信息
谱牒知识
族训家规
姓氏典故
氏族品牌
氏族文化
祠堂故事
氏关你我
研究基地
博物馆藏
文化博览
网上祭拜
氏族图腾
农耕记忆
文化产业
文化项目
祠堂文旅
氏族文创
产业孵化
首页
平台动态
平台新闻
海外视角
百姓资讯
活动信息
氏族研究
姓氏文化
岭南民系
寻根查询
民俗风情
专家论坛
祠堂研究
碑联楹匾
祠堂博览
祠堂活化
名人典故
谱牒研究
修谱信息
谱牒知识
族训家规
姓氏典故
氏族品牌
氏族文化
祠堂故事
氏关你我
研究基地
博物馆藏
文化博览
网上祭拜
氏族图腾
农耕记忆
文化产业
文化项目
祠堂文旅
氏族文创
产业孵化
氏族研究
姓氏文化
岭南民系
寻根查询
民俗风情
专家论坛
姓系刍议
2024-03-02 14:27:52
□
马武举
系统科学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概念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或者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系统。宇宙中有星系,地球上有山系、水系,社会领域有党委系统、政府系统,科研领域有自然科学系统、社会科学系统,语言学科有语系,家族关系中有直系和旁系。姓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有自己的系统,这就是姓氏系统,可简称姓系。本文试就姓系的概念、姓系的内容与特点、姓系研究的原则与意义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姓系的概念
姓系就是以姓氏相关内容为要素构成的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可以简称姓系。系统科学认为,一个大的系统内部往往包括一些分系统和子系统。如宇宙中的总星系就包括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两个分系统,而银河系又包括了太阳系和其他星云、星团等子系统,太阳系又包括了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系统等等。按照系统的层级特点,我们也可以把姓氏系统分为广义、中义、狭义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广义姓系
如果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姓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姓系指的是包括所有姓氏在内的一个姓氏系统。以袁义达、邱家儒编著的目前收录姓氏最多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为例,收录全部汉字姓氏23813个,广义姓系就是这些所有姓氏构成的一个庞大姓氏系统,可简称姓氏大系统。
(二)中义姓系
由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或者两个以上有共同特征的姓氏组成的姓氏系统,叫中义姓系。中义姓系可以是分系统,也可以是子系统。
目前,中华民族公认的有三大祖先,即炎帝、黄帝、蚩尤。据专家研究,人文始祖伏羲是最早定姓氏的人,他认为风的速度快、威力大,自己就姓风。因此,伏羲也应该列入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样,大的姓氏系统就可以划分为伏羲系、炎帝系、黄帝系、蚩尤系四大分系统,这四大分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中义姓系。
四大分系统中每一个分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如黄帝系下可以分为颛顼系、尧帝系、舜帝系等。有些子系统还可以按姓氏繁衍的关联性再分成一些子系统,如上古八大姓、黄帝儿子十二姓、舜裔五姓、赢姓十四氏、祝融八姓等。
除了有联系的姓氏可以组成中义系统之外,有些有共同特征或类别特征的姓氏,也可以组成中义姓系。如可以按民族划分,将姓氏分为汉族姓系和少数民族诸姓系,可以按姓氏的字数多少,划分为复姓和双字姓系(9012个)、三字姓系(4850个)、四字姓系(2276个)……九字姓系(7个)等等。
这些子系统处于广义姓系与狭义姓系的中间,可以简称为中系统。中系统可以包含较多的层级。姓氏较多的分系统或子系统,形成了不同的姓氏群或姓氏集团。
(三)狭义姓系
由一个姓氏组成的姓氏系统叫狭义姓系。狭义姓系在整个姓氏系统中是最低一级的子系统,是最小的系统,可以简称为小系统。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各个姓氏,就是一个一个的狭义姓系。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姓系分系统——子系统矩阵,如下表所示:
分系统
子系统
分系统1(伏羲)
分系统2(炎帝)
分系统3(黄帝)
分系统4(蚩尤)
分系统m
第一级子系统
第二级子系统
第三级子系统
第n
级子系统
要素
姓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系统,就象祖孙几代,大系统是祖,中系统是父,小系统是子。大系统派生出中系统,中系统又派生出小系统。大系统刚产生时也是小系统,随着成员的增多,才发展为大系统。中系统也是这样。小系统处于最低层级,它的成员会增多,但层级不会变。
二、姓系的内容
姓系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构成姓系的元素或要素。考察姓氏发展的历史,结合姓氏文化工作的实践,我们可以把构成姓系的主要元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始祖
人文始祖,就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中华文化的肇始者。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的还尊称伏羲、炎帝、黄帝为“人文初祖”。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可能与有些姓氏有血缘关系,与有些姓氏 没血缘关系,但我们目前都把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姓氏系统中应该有他们作根基,应该把他们作为姓氏文化的源头。
(二)血缘始祖
血缘始祖就是有血统关系的最早祖先。比如黄帝繁衍出几千个姓氏,对于黄帝的后裔来说,黄帝就是这几千个姓氏的血缘始祖。有血缘的祖先可能有很多,但最早的只有一对夫妇。比如黄帝裔孙颛顼,繁衍出几十个姓氏,这几十个姓氏又繁衍出许多姓氏,对这些姓氏来说,黄帝、颛顼和他们都有血缘关系,但黄帝的血缘关系远一些,颛顼的血缘关系可能近些。因此,可以称黄帝为远祖,颛顼为近祖。以此类推,与自己相隔越远的祖先都可以称为远祖,与自己相隔越近的祖先可以称为近祖。这里的远和近都是相对的,因此,远祖和近祖也是相对的。
(三)得姓始祖
对于每一个姓氏来说,得姓始祖就是最早获得这个姓的人,或者说最早以这个姓相称的人,以这个姓为代号的人。得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以地名(国名、封地名、居住地名)为氏的,有以官职为氏的,有以职业为氏的等等,不一而足。但得姓者最早的应该是一个人或一家人、一批人。而最早的这个人就是得姓始祖。
近些年来,随着姓氏文化研究的兴起,在得姓始祖的研究认定方面存在不少分歧,尤其是对过去传统的得姓始祖,存在不少争议,争议各方都可以找出最早以这个姓氏相称的人来。《现代汉语词典》对始祖的定义是: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如果按照这一定义,就某一个姓来说,虽然有比传统认定的得姓始祖更早称这个姓的人,但可能无世系可考,也不能算得姓始祖。当然,对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
(四)开代始祖
开代始祖是指一个姓氏以之作为最早开始进行世系历史记载的祖先。开代始祖有时同得姓始祖是一致的,有时同得姓始祖是有区别的。因为有的得姓始祖本人并不是这个姓氏的,而是从子孙开始才以这个姓称呼的,所以,世系历史只能从以这个姓氏相称的人开始,这个人才是开代始祖。以马姓为例,战国时赵国将军赵奢因作战有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儿子们即以“马服”为姓。到了他的孙子赵兴时,才去掉“服”字,以马为姓。通常,都把赵奢作为马姓的得姓始祖,真正的开代始祖应该是赵兴。
(五)改姓祖
在中国古代改姓的现象很多,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因帝王赐姓而改姓的,有因出身寒门冒充名门之后而改姓的,也有因避仇、避难、避讳而改姓的,有因随母嫁而改姓的,还有因出继而改姓的等等。某人本来是此姓,改姓后成了彼姓,对于后代人来说,这个改姓的人就是他们的改姓祖。
虽然得姓的人也有因改姓而得姓的,但得姓始祖同改姓祖是有区别的,得姓祖是第一个姓这个姓的人,而改姓祖改姓后从属于其他的姓,只是他的后裔的始祖,而不是他从属于这个姓的始祖。改姓祖相对于他的后裔来说,是源,而对于这个姓氏来说,他只是支流,而不是源头。如唐朝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自称刺史,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拓跋思恭率众参加了镇压起义,被唐僖宗赐姓李,封为定南军节度使,并晋爵夏国公。拓跋思恭改姓李后,对于他的后代来说,他就是改姓始祖,但并不是李姓的始祖。
(六)始迁祖
历史上姓氏的迁徙现象是很普遍的,一个姓氏可能起源于甲地,后来可能会整体或部分迁移到乙地,还可能会再从乙地迁到丙地。迁到一个地方后,开基立业的祖先就是始迁祖。由于他是开宗立派的,所以,也有的叫开派祖。由于迁徙是动态的,多次的,所以始迁祖可能是多重的,但在编纂家谱时,一般只追溯到最近的始迁祖或者本支、本房的始迁祖。
(七)支房祖
支房祖是指同一姓氏的不同支系宗族所追溯的本支房初始祖先。一个姓氏产生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会产生很多支系,每个支系又会产生新的支系。所以支房是多层次的,支房祖也是多重的、相对的,有比较近的支房,也有比较远的支房。
(八)郡望与堂号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他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在古代,郡望是区别宗支派系、亲疏、尊卑的一种重要标志,所以有关姓氏研究的著述,均把郡望列为主要内容。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厅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郡望”与“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姓系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寻根问祖、追溯源流的基本线索。
(九)族谱
族谱也叫宗谱、家谱、谱牒,是记载宗族或家族家世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特殊图书,是宗族和家族的历史文献,是姓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姓氏系统的重要元素。
(十)文化遗迹
文化遗迹是指与姓氏文化有关的文化遗址、古城镇、古街区、古村落、古建筑、古墓、宗祠、名人故居或纪念馆、历史事件发生地等,这些都是姓氏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姓系的要素之一。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姓系用下图表示:
人文始祖、血缘始祖是源头,得姓始祖、开代始祖是主流,改姓祖、始迁祖、支房祖是支流,郡望是姓氏长河中的一座可以栖居的宝岛,堂号是代表族人的殿堂,族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迹(文化遗产)是姓氏长河中的堤坝,或者说是姓系的两翼,它们共同构成了姓氏文化的有机系统——姓系。在构成姓系的诸要素中,人文始祖、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开代始祖是稳定的、基本不变的,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或文化发现。其他几个要素是动态的、发展的。始迁祖、改姓祖、支房祖以及郡望与堂号、族谱,除了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之外,还会有新的成分加入。只要还有迁徙,就会产生新的始迁祖,就会有新的郡望地(聚居地)与堂号;只要有人改姓,就会产生新的改姓祖;只要一个姓氏还在繁衍,就会产生新的支房祖,还会有新成员加入族谱。文化遗迹是历史上形成的,不会有什么变化,但会产生一些新的文化设施。
三、姓系的特点
姓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时间性
每一个姓氏的产生,都有它的时间,两个以上姓氏组成的姓氏系统,无论是大系统还是中系统,它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时间。他们形成的时间,有的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有的已不可考,但他们有形成的时间是可以肯定的。从顺序上看,大系统的形成时间要早于中系统,中系统的形成时间又早于小系统。就某一个单个姓氏来说,有的是同它所属的系统同时产生的,有的晚于系统产生。从总体上看,姓氏系统形成的时间跨度大,情况十分复杂,越是大的系统,情况就愈复杂。
(二)地域性
每一个姓氏的产生,不仅有时间,而且从空间上看也有一定的地点。每一个姓氏系统也都有形成的地理空间,这就是姓系的地域性。从姓系的发展来看,迁徙的路线及形成的郡望,也有一定的地域。从目前姓氏在各地分布的现状来看,也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马姓在北方诸省分布较多,如陈姓、林姓在闽、台地区分布较广。从空间跨度上看,越是大的系统地域跨度越大;就单个姓氏来看,人数越多的姓氏地域分布越广,人数较少的姓氏聚居相对集中。
(三)社会性
姓氏是人生的重要符号,一个人无论是从父姓还是从母姓,一生总有一个姓氏伴随。姓氏涉及到每个人,姓系也包括了每个人,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每个人都可以在家谱中载入自己的姓名,每个人也可以在姓系中找到自己的座标。社会性涉及的是人物,从纵向看,是从历史到现在所有的人物;从横向看,是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人物。
时间(时间性)、地点(地域性)、人物(社会性)是姓系的三个重要特征,任何一个姓氏,任何一个姓氏系统,任何一段历史,任何一个地方的历史,无不与这三者有关。没有时间,就无法追溯历史;没有地点,就无法寻根求源;没有人物,就无法构成历史。任何一个姓氏,任何一个姓氏系统,都是一定的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内活动的结果,缺一不可。
四、姓系构建的意义
姓氏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很漫长的历史,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虽然历朝历代都有研究,但研究者更多的是着眼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姓氏、某一个望族。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研究姓氏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多数也是对姓氏文化的局部研究。构建姓氏系统,就是要克服这种碎片化的研究倾向,使姓氏文化研究向系统化发展。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有它的要素,各个要素有特定的含义与功能,这些要素的有机联系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结构,从而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
构建姓氏文化系统,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姓氏文化,了解这个系统的构成,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了解其源与流、干与枝,以及干流与支流、主干与枝节,使研究者知其方位,明其座标,晓其纲目,从而自觉地而不是盲从地开展研究。总之,对于研究者来说,姓氏系统能够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二)有助于理清姓氏文化研究思路
近些年来兴起的姓氏文化热是件好事,它普及了姓氏文化知识,促进了姓氏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许多纷争,有的为争祖先争吵不休,有的为争名人纷争不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原因,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研究者(或者说是爱好者)只知局部,不知全局,像盲人摸象一样,把局部当成全局,这种研究只能是盲目的、零乱的。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的思路,使我们把姓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明白各个分系统、子系统有什么内容,自己研究的内容处于哪个系统、哪个环节,使研究工作由盲从变自觉,由盲目变理性,由零碎变系统。
(三)有助于姓氏文化的学科建设
姓氏文化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生物学、遗传学、人口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姓氏文化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独立的学科。构建姓氏文化系统,有助于姓氏文化研究的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有助于将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推动姓氏文化的学科建设,培养姓氏文化研究人才,繁荣姓氏 文化研究工作。
五、姓系研究的原则
姓氏文化研究涉及的学科多,从纵向看,它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从横向看,它涉及的地域范围广,是一项复杂艰苦的劳动。为了增强姓氏文化研究的科学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整体规划,重点突破
规划相当于系统科学中的控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应编制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规划,编写姓氏文化研究大纲,从整体上谋划、把控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目前的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基本上没有纳入国家的科研规划和文化发展战略中,谁都想搞,谁也管不了,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自发、散乱状态,形不成合力,形不成规模,形不成优势,也形不成稳定、独立的学科。必须有一个权威部门牵头,搞好顶层设计,编制规划,整合力量,纳入到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科研整体规划中,唯有如此,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目前的姓氏文化研究,研究小系统的多(单个姓氏),研究大系统的少,研究中系统的更少;在小系统研究中,关注家谱的多,关注文化遗迹的少;在整个研究队伍中,业余研究者多,专业研究者少。要在编制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打通梗阻,补齐短板,为整体推进姓氏文化研究铺平道路。
(二)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门阀制度影响,在姓氏文化研究中,尤其是在编家谱、修祠堂过程中,攀附名人、冒姓改姓的不乏其人。今天,门阀制度虽然早已无存,但现实生活中的攀附关系、“拼爹现象”仍然不绝于耳,修谱、修祠中的攀附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
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严谨慎密的科学态度,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要充分吸收近些年来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利用生物学、大数据等新技术,辅助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有些一时弄不清楚的历史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要坚持克服学术成果造假、历史造假现象,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后人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和结论。
(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姓氏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需要我们吸收继承;也有一些腐朽的糟粕,需要我们剔除抛弃。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时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13页,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习近平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工作方针,也是我们研究姓氏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研究姓氏文化,必须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融入国家的文化发展大局中,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才能赢得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
本文只是作者一些粗浅的认识,是对姓系的一个大致勾勒,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姓氏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参与。愿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完善的姓氏系统而不懈奋斗。
【
作者简介
】
马武举,男,1954年12月生,河南新安人。高级政工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曾任中国河南驻泰王国代表处代表、党委副书记,河南省国资委副巡视员。荣获“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委书记”、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马姓委员会会长。近几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已发表文章数十篇,并有多篇文章获奖。
(编辑:氏族文化研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