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研究
孔子九代嫡孙孔鲋后裔考
2024-08-30 15:30:33
孔治辉
摘要:通过历史文献和洛阳嵩山孔氏家乘资料互证孔鲋后裔留传至今,孔鲋之后宋公一系传至东汉22代孔潜避乱会稽,其后人在唐朝时期北方做官回乡河南嵩山,尚书孔昌寓后人孔克符一支为河洛派,梁郡公孔若思后人孔至一支为鲁山派。纠正了元代以来《孔子世家谱》系中孔鲋殷统后人无传和接入孔腾宗统一脉的错误,为后人理清孔氏寻根问祖的正确世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孔子 孔鲋后裔 奉殷商祀 嵩山孔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六国并天下后,迁魏国开封的贵族于各地,如刘邦的祖先刘太公家族迁于丰沛,史书中有:秦灭魏,迁孔氏于南阳(宛)。宛指的是秦代南阳郡,秦统一后伊河北,洛河南北,黄河南,西为今洛阳城区东到郑州荥阳为三川郡,伊河南汉水北为南阳郡。孔子八代孙魏相的孔谦带三子孔鲋,孔腾,孔树隐于宛洛交界伊河南的九皋山麓。秦以孔子后封孔鲋为文通君,拜少傅。
公元前215年李斯奏议促成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史记》中记载坑杀术士,但同时也提到“诸生皆诵法孔子”。在这样焚书坑儒的环境下,在河南沁阳避难魏国大梁好友名士张耳,陈余告知孔鲋“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孔鲋:“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深知留在曲阜祖宅孔家庙宇所存的孔子遗物祭祀礼器,六经书籍要被破坏,于是与其弟弟孔腾,孔树把祖先留下的《尚书》、《论语》、《孝经》《仪礼》等藏于祖宅墙壁,背上孔子遗物祭祀礼器,来到嵩山隐居地今洛阳伊川县酒后镇塑圣像,建家庙,立书院,授儒业,与二位弟弟亦师亦友,教弟子百余人,出名的为汉初太傅叔孙通。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也同时加入起义行列,张耳陈余以孔鲋为圣人之后,推荐陈涉聘为博士,于是孔鲋带孔氏礼器来到陈,今周口淮阳参加农民起义来推翻暴秦的统治。可惜因陈胜吴广等人不听孔鲋劝告先封贵族六国之后,再缓称王,孔鲋曰:应当存二代三恪,即封虞、夏、殷、周四代天子之后为诸侯,这样才能继“三统”,即夏、殷、周三代法统。陈胜傲慢地回答:“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结果起义后只有周文,吴广两支主力军攻秦,其他的六国贵族只在观望,并不进行缓助,起义六个月以失败告终。孔鲋当时约五十余岁,有的资料介绍孔鲋的建议不被采纳只在陈王处六十天以目疾而退,后去世于陈下。有的资料认为是孔鲋是战死于起义之中。周口《淮阳县志》载,孔鲋“卒葬于陈”。其墓地在县南紫荆台村西,墓不存,今人立碑纪念。宋人的《阙里谱系》中有:“九代鲋字子鱼,該览六艺,秦并天下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秦焚书乃归藏书屋壁自隐嵩山,陈涉起聘为博士迁太傅仕六旬,言不用退,卒於陈,年五十七,著孔丛子。”这里的“仕六旬”按照一旬为十天,那就是孔鲋在起义队伍中有六十天。应该是在起义失败前离开陈王而不应卒于陈下,且此地是战乱之地而应归嵩山。
因考证河洛派孔氏世系,洛阳孔家寨保存一些河洛派孔家文献资料,其中一本清代老谱和《嵩孔文献考》残卷为伊川县酒后镇孔新年带来,巜嵩孔文献考》为民国时期酒后镇的孔宪尹根据酒后镇孔丛子祠堂和家庙保留的唐宋元明清碑刻及《圣门志》《嵩县志》,参考民国家谱编写而成。其中有部分宋以前的历史资料特别珍贵,接唐代世系依民国谱有错讹之处。文献中有介绍孔鲋祠的历史,原孔丛子祠为孔鲋隐居时修建的孔子之家庙,并不是孔子庙,孔子之家庙是奉祀孔子以上的祖先直到孔父嘉,弗父何,微子,盘庚,商汤等祖先的奉祀,孔鲋之后承殷统为大宗,孔腾之后奉祀孔子为宗统为小宗,并写到孔鲋的儿子孔随到其曾孙孔吉,世居酒后镇孔丛子祠,孔吉为十三代孙,与褒成候孔霸同时代,这也与史书相印证,汉元帝时丞相匡衡就提议立孔子后孔吉为殷后以奉汤祀,汉初时以商周为二王三恪之礼,以周子南君奉周祀,查证殷商的后人数家世系不清,唯有孔子后人历代传承有序,汉代独尊儒术,孔子为集大成者,汉以前就受到尊祟,汉元帝时认为久远未采纳,约50年后汉成帝时丞相梅福又上书立孔吉子何齐为殷绍嘉候后为宋公,以奉殷统。考证家谱与孔氏历史资料,明代历史学者王世贞认为自秦末汉初孔鲋子孔随开始至孔吉皆称殷后,只是没有国家正式封号,到汉成帝才正式为宾。洛阳的河洛谱上也写有孔随字元路,也有称为元洛,为殷后,以其奉殷后而家于河南,这源于孔子后八代以前在曲阜就有两庙,一庙为夫子庙,祭祀孔子,一庙为弗父何庙,为孔氏家庙,奉殷商祀。孔鲋避秦乱隐嵩山为保护家庙不被破坏,因而带曲阜祭祀礼器在嵩山重建家庙。
清代学者孔继汾考证的《阙里文献考》世系卷中就有:宋潛公弟宋炀公即位,“潛公子鮒祀弑 之以让兄弗父何,弗父潛公嫡子也辞,鲋受乃自立,是为厉公。弗父生周,周生世父胜,世父生正考父,世为宋大夫,考父历佐戴武宣三公,以恭著称。初宋为周恪统承先王,得用商家礼乐。其后政衰,商之礼乐日以放失。戴公時考父得商頌十二篇於周太师,归以祀其先王焉。考父生孔父嘉,自弗父至孔父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这里指出宋潛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弟,其以奉殷商祀,传到其曾孙正考父时,宋国哀弱,黎祀先王礼乐不继,正考父时得到周太师商颂十二篇,回来后又重新祭祀先王殷商。正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以孔父嘉的字立孔氏。孔父嘉曾孙防叔避乱奔鲁,传到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因其长子孟皮脚有疾按宗法不能承继宗庙之职,于是年老又娶颜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阙里文献考》:“颜氏问三女曰叔梁纥为鄹大夫,虽父祖为卿士,然先圣王之裔也。”证明叔梁纥是孔氏大宗,为了承继先圣王殷商宗庙,如无子就要以旁支孔氏来继祀,因而年老娶颜氏生孔子,孔子的名丘也就是祭祀的官,因而孔子从小就摆弄各种礼器,学祭祀的礼仪。孔子也常说:“吾殷人也!”孔子青年时曾回宋国居住祭祀殷商先王,永城龙岗有孔子先代故里碑,夏邑有孔子还乡祠,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家语·儒行解》:“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礼记·儒行》也有相同记载,这是孔子答鲁哀公之语。王肃注:“逢掖之衣,深衣。”朱子《论语集注》:“章甫,礼冠。”郑玄《礼记正义》:“章甫,殷冠也。孔子生鲁,长而之宋而冠焉。”
《尚书大传》:“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华父督以“罪”杀孔父嘉而绝其世,把木金父降为士,让木金父“继绝世”,因为在永城龙坑有先人宗庙神主,要遵周恪之礼四时奉祀,因而防叔奔鲁其后人孔子还是要回到宋地戴“殷冠”祭祀殷商先王。
《孔子家语·观周》南宮敬叔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受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膳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德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这里圣人之后指的是商汤之后,也就是孔子17岁时孟僖子就告诫二子,孔子是圣人商汤之后,其祖弗父何有让国之美,正考父有谦恭之德,让他们二人跟孔子学礼乐,考先王之遗制,指的是商周时期祭祀殷商祖先所遗留下来的规章礼制,洛阳是商汤定都之地,偃师有商汤陵,商汤都城等遗址。并且孔子的袓先正考父在宋戴公时期就入周得到商颂十二篇,而回去以周恪祭祀殷商历代帝王。因而在孔子十世祖弗父何让国于弟,其为长子是负责祭祀殷商大宗的,其弟弟一系是负责国家政事,弗父何一系传到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又再传到鲁国叔梁纥,都是负责祭祀殷商大宗的,因这个宗族大事祭祀很重要,因而孔子到洛阳重要是考证祭祀殷商的传统,同时向老子问礼,苌弘问乐。
《孔丛子·独治》篇记孔鲋对陈胜说:“是故臣之家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 哭孔氏则于夫子之庙。弗父之庙和夫子之庙, 合起来就是孔氏宗庙, 孔子庙只是孔氏宗庙的一部分。
《汉代孔子世家特殊继承制》山东师大教授王均林考证:弗父之庙的祭祀, 由孔鲋一支主持。祭祀权是一项很重要的宗族权利。按照宗法制的原则, 一个宗族的始祖, 只能由大宗主持其祭祀, 小宗无权参与。弗父何是孔氏及其别姓的共同始祖, 自然由大宗孔氏主持其祭祀。到了孔鲋、孔腾、孔树兄弟三人这一代, 孔氏一分为三, 即《连丛子.叙书》所说的“长子之后承殷统”、“中子之后”承宗统和“小子之后以军功封蓼候”, 大宗属于孔鲋一支。弗父之庙的奉祀权, 只能归孔鲋一支承祀。《孔丛子》是孔子后裔留传的家乘介绍:“家之族胤,一世相承,以至九世相魏,居大梁,始有三子焉。长子之后承殷统,为宋公;中子之后奉夫子祀,为襃成候,小子之后彦以将事高祖有功封蓼候。”长子是指九代祖孔鲋后在嵩奉殷商祀,次子为孔腾汉初回曲阜奉孔子祀,小子为孔树子孔聚为寥候。
《汉代孔子世家特殊》文中孔鲋一支承接殷统, 一身二任, 一方面属于国家事务, 一方面属于宗族事务。明代程敏政《圣裔考》:“先圣之后凡嗣爵奉祀者谓之大宗子,宗法在礼不可不慎重,而考诸史籍则因袭之间尚有可议,盖自先圣一传而泗水侯再传为沂国公,沂国五传生顺仕魏以孔子后封鲁国文信君,盖圣裔之受封始此。顺生三子长曰鲋,秦封鲁国文通君又为陈王博士,次曰腾为汉长沙王太傅,次曰树,而鲋腾之后分为两宗。鲋六世生何齐,成帝时梅福上书言孔子殷人宜封其后以55555奉汤祀,遂封何齐为殷绍嘉侯,寻进爵为公地满百里,此一宗也。腾四世生霸,元帝时赐号褒城君奉孔子祀此一宗也。然则绍嘉公乃大宗,褒城君乃小宗。何齐生安光武时嗣爵又进封宋公,为汉賔位诸侯上。”
可见汉代前到周朝奉汤祀的世系为:微子启,微子仲,宋濳公,弗父何,正考父,孔父嘉,叔梁纥,孔子,孔谦,孔鲋。
汉代到西晋时期可考的奉殷商祀有:10代孔随,13代孔吉,14代孔何齐,15代孔弘,16代孔安,22代孔绍。东晋时期还封有宋公,可惜史书没有留下名字。
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癸丑,汉成帝下诏:“听闻王者必须保存前朝两朝王室后代,连同本朝而通三统。昔日成汤受天命为王,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一部分,如今他的祭祀却废绝了。现在考求他的后代,适合的致祭人是孔吉,特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不久,孔吉与周承休侯姬党均进爵为公爵,封地均为百里。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殷绍嘉侯孔何齐,以殷后孔子世吉适子侯,千六百七十户,后六月进爵为公,地方百里,建平二年益户九百三十二。
《汉书·王莽传中》:殷后宋公孔弘,运转次移,更封为章昭侯,位为恪。
建武二年,汉光武帝封孔安为殷绍嘉公,姬武为周承休公。建武十三年,改封孔安、姬武为宋公、卫公。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赐予山阳公刘康的一个子弟以关内侯的爵位,赐予卫公姬署和宋侯孔绍的一个子弟驸马都尉的官位。西晋统一后孔愉由会稽回洛阳曾任驸马都尉。
晋成帝司马衍,是东晋的第三位皇帝,公元325年-342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卫公宋公尚存。之后,东晋曾诏求卫公、宋公之后,结果不详。
唐代官方谱牒姓氏之学专著林宝编的《元和姓纂》孔氏条中有:孔子九代长孙孔鲋为陈涉博士,五代孙孔吉(适子孔何齐)汉成帝时封为宋公祀殷商为殷统,宋公孔吉八代孙孔潜为东汉末太子少傅避乱会稽后为吴侍中,为会稽孔氏之祖。
汉末孔鲋后裔22代太子少傅孔潜避乱迁居浙江会稽郡,为南北朝时的会稽四姓之一,魏,谢,孔,虞,为唐代孔氏五大郡望之首,会稽孔氏,鲁国孔氏,下博孔氏,南阳孔氏,常山孔氏。孔潜之后子孙振振,史上有传者百人,东晋的清正守节车骑将军孔愉,萧粱的“兼天子”尚书左丞孔休源等名留青史,因战乱到隋唐时可考的有两支,其一为唐代梁郡公孔若思之后落居平顶山为鲁山派,其二为唐代尚书膳部郎中孔昌寓之后落居洛阳为河洛派,唐代苏州长史孔祯之子落居上海青浦孔宅,端州刺史孔思政之后落居周口等失考。
太子少傅孔潜十四代孙孔昌寓唐初贞观年间对策高第中进士,官居洛阳有宅第,子孔祖舜监察御史,孙孔齐参宝鼎令,曾孙孔克符,孔述睿,孔克让因安史之乱避于嵩山酒后孔丛子祖祠中,乱平后洛阳城宅被毁,克符公在洛阳孔子入周问礼乐处文庙中教授生徒,去世后埋葬于河南府东十八里今洛阳白马寺镇孔家寨,后人守祖墓繁衍成村,孔克让留嵩奉祀孔氏家庙,孔述睿出仕为官,以太子宾客三品致仕去世归葬北邙祖墓,子孔敏行状元及第,自此洛阳嵩邑孔氏之后为孔子世家河洛派。民国出土洛阳城东马沟出土的孔敏行儿子孔望回墓志,与东南洛阳孔寨村孔克符墓地及后裔居住地相距三公里许,证明马沟与孔寨一带为唐代孔昌寓家族庄园。
唐代永昌元年(689)十一月一日,武则天奉行周正,改元载初,制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封舜、禹、成汤之裔为三恪。圣历二年(699)三月十九日,改立隋、唐为二王后。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十日,制依旧以周、隋为二王后,恢复李唐旧政。天宝九载(750),唐玄宗因处士崔昌上书,最终废周、隋“二王”后,改立殷、周、汉后为“三恪”,唐开元前孔昌寓为上柱国尚书膳部郎中,孔若思为上柱国梁郡公礼部侍郎。
唐名儒孔克符十四代孙52代孔之进金末避元乱留长子孔泾守孔家寨祖墓,带次子孔溢,孔湧避乱嵩山酒后镇孔丛子祠,其后翻建家庙并祭祀。其后一支明嘉靖进士孔泗后人守祀至今余6-7户。元末孔溢迁曹县一支,明初孔湧后人孔希鲁以太常博士迁商丘帝喾陵,微子庙墓奉祀。曲阜孔府档案中有清代乾隆时期的商柘孔氏优免碑:“大清商丘归德府为先圣祖居之地,帝喾高辛,微子庙墓原有迁守,孔氏一支主守祭祀,豁免差徭,自汉唐宋元明恩例相传,亘古未变。有56代孔希鲁子孙主祭帝喾高辛微子庙墓。”
明代中期迁洛宁62代孔闻和后人清代嘉庆68代孔传鳌墓碑中有:“考之宗派,有九代祖迁嵩者孔丛子,三十八代迁祖洛者克符。”
特别是民国孔宪尹的《嵩孔文献考》资料中有:“三支(鲋腾树)根本一,中支奉宗祀,宗支为殷裔,宗祀衍曲阜,殷祀衍嵩邑。”嵩县孔庙有两处,“东曰孔丛子祠堂,西曰孔子家庙,祠堂奉宗祀,家庙奉殷祀,宗祀承圣祧,殷祀承帝统。”
东庙:“在九皋山之阴,酒后村中汉初所建,系我圣祖九代嫡孙鲋避秦乱存宗祀地也,山居僻处清和为乐故其书院以和乐为名,其里也以和乐为名,初系孔丛子所建故云孔丛子祠堂,今人呼为文庙”。西庙:“在祠堂之右坐酒后村中,两庙相去百馀步,名日孔子家庙,观庙号者不可玩辞審音,顾名思义乎,系我圣祖孔子五十八世孙孔公本于明正德年间申请衣冠以主嵩庙祀事,勅建孔子之家庙于祠堂之右,随设祭田封世爵赐冠带祀春秋修宅第振家声。以示后世嗣王奄有二代,所有之至意矣,故前朝一庙统祀者,自此两庙分祀也…嵩县孔氏家庙奉殷祀承帝统存国脉于其中也”。
嵩县孔丛子宅:“在祠堂西比邻并坐系当日避秦隐居之地,历汉唐宋元明清世称孔丛子宅”
嵩县孔庙:“原其始基自汉及明每岁春秋祭祀有世爵,有祭田,皆孔氏子孙主祭。向无官代孔氏主祭之说”《嵩孔文献考》的大意是明代以前嵩县孔氏家庙为一庙是自孔鲋以后历代奉殷商祀,与曲阜奉祀孔子庙不同,明代时曲阜为了削支,不同意嵩孔入谱,把嵩县孔子家庙改为孔子庙,文庙,无奈明代正德年间58代孔公本申请又修西庙为孔子家庙奉殷商祀,东庙并邻为孔丛子宅,这样就变为两庙一宅。
通过以上分析孔鲋之后裔奉殷商祀的世系为:至圣孔子—9代孔鲋—13代孔吉—22代孔潜—23代孔竺—24代孔冲—25代孔侃—26代孔滔—27代孔俟—28代孔幼—29代孔遥之—30代孔畢—31代孔珮—32代孔休源—33代孔宗范—34代孔伯鱼—35代孔德绍—36代孔昌寓—37代孔祖舜—38代孔齐参—39代孔克符孔述睿孔克让—40代孔与见孔与闻孔敏行—52代孔之进-53代孔湧—58代孔公本—69代孔继松等。
《孔丛子.独治》:“子鱼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九代祖孔鲋生于乱世鲁壁藏书隐嵩山建家庙,参加起义杀身成仁,保护儒家典籍被毁,对于儒家文化思想传承贡献极大。历2200多年,洛阳酒后镇的孔鲋所建的奉殷商祀的家庙遗址还存,其后裔历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守祀传承至今。因曲阜宋代前只记九代次祖孔腾一支奉孔子祀的世系,宋元后因各种原因合族并谱,把22代祖孔潜世系误接入孔腾之后,今以各种文献互相佐证,22代孔潜为九代祖孔鲋之后,并且是奉殷商祀的宋公孔吉一脉。
民国以前,一个家族对于家庙的宗法传承特别重视,不管是乱世,封国灭,爵位绝,只要有其后人在春秋蒸尝祭祀如常,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祖先重视,历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根文化,不忘历代先王圣贤的美德,永远激励后人向前行进。
因今洛阳伊川县酒后镇的孔丛子祠民国时改为和乐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许多唐宋明清时的碑刻,后因翻修学校古建大成殿全毁,石碑几通埋于学校地下,有的投入井中,有的不知所踪。当地孔氏后人孔新民家中保存有孔子神位,学校地下出土一个龟托碑座赑屃完好,伊川县的历史文化学者刘金来,杨涛等交流无不叹惜,都希望当地政府重视考古保护重建孔氏家庙及和乐书院,使得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能得己重现,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价值重大。
参考文献:
1.汉,孔鲋,《孔丛子》
2.三国,王肃,《孔子家语》
3.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
4.民国,孔宪尹,《嵩孔文献考》
5.山东师范大学,王均林,《汉代孔子世家特殊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