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导航切换
氏族研究

走进世老村,触摸老子千年文脉

2022-09-17 22:23:52


(本会讯):八月下旬,南方天气正处于台风季节。这不,“米雷”刚过,又来一个“马鞍”,这下粤海地区在高气压的作用下,尽管不像四川重庆火锅干烧,闷热的天气足以让老广们够受的了。
8月24日,应佛山九江世老村老氏大宗祠管委会邀请,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陆上堂带领常务秘书欧阳松走访了世老村老氏家族,与老氏家族管理团队开展氏族文化交流,并参观了老氏家族大宗祠及祠堂群。
参与交流活动的老氏家族管委会成员有老光曙会长、顾问老永彪夫妇、族谱编修主责老元纯、老广恬以及老永安、老念和、老明德等成员。
活动得到老氏管委会的热情接待和细致安排。
 

一、世老村,岭南老氏根源之地
 
古老的佛山,地处广佛都会圈,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这个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岭南古城,享有千年文化之都和中国现代品牌之乡之美誉,其人文风物甚盛,现代气息也浓郁,这里蕴藏着说不尽的神话故事,道不完的坊间美丽传说。
今天。我们走进位于佛山南海九江沙头的朗星村委会世老村,带你一同触摸老子千年文脉,穿越时光隧道溯源这个名符其实的老氏家族源流。
 

据传,佛山最早有布、老、鸡、田四大土著姓,四大氏族主要聚居在“栅下铺”,即现在的厚源路一带。但势易时移,时代的变迁,家族的变故,人口的迁徙流布等各方面原因,原来最早的四大家族,有的早已家道中落,日渐式微,甚至销声匿迹。如鸡姓人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佛山“土著”四大姓中的鸡姓尚有两名女子,在大基尾经营工业。而在1985年的人口普查调查中,已无踪影,其余三家人口加起来才240人。到今时今日,当有人提起当年佛山四大土著家族时,大家都会觉得既稀奇又好奇。
作为佛山地区四大土著家族的老姓家族,在鼎盛时期有过万人口,文人、富商、名流鼎盛,是一个实打实名门望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来居住在佛山,沙头等老氏族人,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往香港,澳门,广州等地谋生,最后都留在了当地发展。到如今,整个佛山地区各村加在一起老姓人口约2000人左右。

 

据老元纯先生介绍,世居岭南老氏家族,包括目前已知的佛山、广州、新会、高要、乳源、清远、怀集、郁南、罗定、香港、澳门等地的老氏家族,基本上都是从世老村老氏大宗祠衍播出去的。
老元纯是目前老氏家族中研究老氏家族发展史最有经验的一个。他从十来岁起就跟着堂叔父接触老氏家族事务,经常听长辈讲述老氏家族的历史。如今年过七旬,虽然老氏家族很多东西失传,但有很多东西依然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这次走访老氏家族,老元纯先生能向我们提供很多研究老氏家族的珍贵史料,实属难能可贵,在此顺带表示感谢!

 

根据老元纯先生提供资料和《老氏族谱》(第二次修订本)资料显示:老氏入粤鼻祖为老佐,字三洲,号龙翔,娶妻任氏。自咸淳九年,即公元1274年,因避胡妃(有说苏妃)之祸乱,与岳父母一起率一家老小,在荔枝山取竹为筏顺流至连江口,当晚大雨倾盆,山洪瀑发,淹死人无数,幸得未伤及鼻祖一家,历尽艰辛千磨百难来到岳父当时属肇庆府鹤山的古劳安顿下来。龙翔公在鹤山粉洞村开教书馆,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直至去世时葬于粉洞村之龙头岗,历七百余年来岭南老氏后人每年重阳节便前往拜祭,一传承至今。
 
 


 
龙翔祖有三个儿子,长子为古村公,其另两子一个是怀南房,另一个是九江房。但因失去族谱,这两个儿子分不出季仲。当时三兄弟离开父母,时分时合,古村祖离别父母之后来到南海沙头奠居(怀南叔祖当时是否一起在老村,暂未获记载),因姓取名“老村”,后来与六世武陵一起迁到田屋村,即现在的世老村。据记载,九江房在沙头水南为始,后来到四世,子秀公才迁到九江奠居。
 

二、追本溯源,根脉系于老子
 
老姓本是中原一个古老姓氏。
关于老姓来源,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记载,老氏源出有三:1、古帝颛顼之子号老童,其后有老氏,见《风俗通》。2、春秋时楚老聃(姓李名耳),老莱子之后,以其老也,故以老称之,其后遂以老为氏,见《风俗通》。3、春秋时宋戴公之孙食采之邑(即老桃,故地在今山东济宁北桃乡城),子孙以邑名为氏,见《姓氏考略》。
据《老氏族谱》记载:老氏出自黄帝后代,黄帝之孙颛顼帝生有二十四子,其中一个叫老童。老童之后分二氏,長姓老,次姓童,这是老氏得姓由来,距今四千五百多年了。老童的后裔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杰出人物。其中老聃即老子是老氏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道家的创始

 

全国老姓家族主要集中在辽宁清原,广东的佛山、新会、高要、乳源、怀集、郁南、罗定,广西桂林平乐县,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均有分布。据一些族谱网络资料记载,全国老氏家族人口有一万多人,在姓氏排名榜单中排在第六百六十二位,居于卡姓之后,印姓之前。但据老元纯先生反映,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据,因为侨居海外的和散居全国各地的老姓人数无法统计。据他估计,保守计也不会少于二万人。
据老光曙村长介绍,现时已知有老氏族人居住最多人口的村庄当属世老村。世老村共有1200多村民,其中有900多人是老姓族人。
 


关于老姓究竟何时在佛山出现,这里有几个不同的说法。
(一)、秦汉之前。据“佛山市博物馆网站”称,佛山在秦汉之前,已有“鸡、田、老、布”等姓的存在。
(二)、汉代。佛山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原佛山博物馆馆长吴庭璋先生引用区瑞芝的《佛山新语》称,古代佛山,原是南海中一个小孤岛。约在东汉延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三国时吴国设置广州前后,先后才有越族的“鸡”,汉族的“田”、“布”、“老”四姓由海上乘舟而来,择地而居,开荒种植,并以渔业为生,成为佛山最早的土著。据村长老光曙介绍,目前,世老村的村民依然以耕种和渔业为主业,村里保留了一千多亩鱼塘养殖,村民每年都八九千元的分红收入。

 

(三)、宋代。南宋以后,大量的中原和东南氏族经过南雄珠玑巷纷纷南迁来佛山。老姓的族谱是说祖先在南宋“胡姬事件”时,从开封经珠玑巷辗转至南海,建立世老村的。如果按照世老村老氏家族、族谱的讲法,世老村的老氏既不是“秦汉之前”,也不是“汉代”,而是南宋时期迁入广东的。至于老氏“土著”一说,值得存疑。
 
然而,就有关作者对老姓“土著”存疑的问题,后来老元纯先生给我发来一条信息并有史料佐证,推翻了我的“存疑”。

 

老元纯先生在信息中强调说:“‘老、布、鸡、田’千真万确是佛山土著人,据我堂叔父老佐良生前曾对我讲过,他说据长者相传,在我鼻祖老佐(号龙翔)尚未迁徏岭南时,已经先有一支老姓由河南迁粤了。为了证实此说,早几年我曾经从大老村又名(大朗村)的一位长者处,观看过莫氏族谱。他们的始迁祖一世,在九百六十多年首先迁到南海沙头。莫氏始迁祖一世叫莫鲁,娶妻老氏。这足以证明一千多年前佛山有老姓的存在了。而748年前才迁南海的是另一支老姓,据传先前之老姓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两支老姓始终是一脉相承。这些事在我廿岁时叔父经常同我讲,请陆生勿存疑问。”
一千多年前的老姓,也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大老村莫家族谱上的确有记载“始祖莫鲁娶老氏女子为妻,生子自满”,这就为老姓“土著”一说提供了实证,起码说明了一千多年前老姓家族在佛山已经存在。
 
 

在世老村牌坊上有副对联。联是由老裕华撰联,老元纯书:“世代源流轩辕颛顼三皇裔;老童垦楚雁郡珠玑一脉承。”这副对联上联讲到老姓源流出于皇帝后裔颛顼之子老童而得姓;下联讲家族的迁徙从西郡雁门到中原河南,从河南南迁珠玑巷,一脉相承。
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老姓还是七百多年前的老姓,我们认为,他们都是源于远古厚重的中华文脉之源——老子!这不单是世老村的祖祖辈辈这样认为,更有世老村人才辈出足以佐证。

 

三、老氏家族的迁徙史
 
据世老村老氏族谱记载,老氏家族有四次迁徙流布过程:第一次从中原到入粤南雄珠玑巷。老氏早前生活在河南开封,归德,还有老桃地一带,后来由河南开封迁至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至于何时从河南迁南雄?因老氏家谱没有记载,故未能详其年代!
第二次是从珠玑巷南迁鹤山古劳粉洞村。前面讲到岭南老氏鼻祖龙翔祖逃难,居住在岳父家,并在粉洞村开馆教书直至去世。
 
 

第三次是从粉洞村迁移至如今的南海沙头老村。由一世祖古村公娶何氏安人生二子开始繁衍生息,至四世祖三子(即眉坚、福坚、寿坚)各执砍石一块在老村分迁
 
 

第四次是沙头老村分迁,历史上为老氏第四次分迁。当时長房乐渔祖,四房乐耕祖,五房乐林祖,这三房人仍留居祖地,后来迁到田屋村,即现在世老村。二房乐樵,妣,黎氏安人,生三子,这支人迁到西樵儒溪村奠居。三房乐牧,妣,倫氏安人,生三子,这支人迁郁南古桐村,开支到广西上林村。六房乐野,妣,冯氏安人,生二子,这支人自迁出去至今都去向不明。
 
 

四、老子姓老不姓李?
 
关于老子是否有其人?老子姓老还是姓李?历代以来都有争论。
持否定论者,大多引用这段文字:近现代史学家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的说法。近现代文史学家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
从以上各个训诂学者论述和观点看,老姓的确存在,而且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显赫的名人。袁义达、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267)收录了老成、老男、老莱、老商、老阳、老彭、老沟、老龙、老庞等名人。臧励龢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除了未收录宋国的司马“老佐”和鲁国的司徒“老祁”(见《左传·昭公十四年》)外,收录了其他几个姓老的名人,如:老龙吉,上古,尝为神农之师;老莱子,周,楚人,事二亲孝;老古,春秋,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于农夫老古;老候,宋,合江人,善画猿鹿花果;老麻,宋,关中人,以工画花鸟称于熙宁(宋神宗年号)间等。
 

历史上老子确有其人。先秦文献《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战国策》《孔子家语》等均有记载,称老聃是殷商、周朝著名的哲学家,学问渊博的学者,被商天子任命为守藏室之官,周天子任命为柱下史之官,前后任职99年,后辞官归隐,活了近200岁,著有《道德经》五千言流传至今。后来老子被民间神化,而且被道家奉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位列道教天尊“三清”仙阶,称“太清道德天尊”。 
另据一些资料记载,历史上出现过三个老子,一个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预测周将亡国的老子,一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另一个是孔丘去拜见的老子。因为周代官职是世袭制,老耳的堂叔任周太史,人称老子,也就是老馆长的意思。他没有子嗣,由老耳接替,仍称老子。后来老耳离开周王室,过了约半个世纪,老耳的远房堂侄老聃袭任周太史,仍称为老子,孔丘拜见的就是他。
 

这里有个接近史实的关于老子的传说:老子的父亲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名为老佐。在楚国攻宋的过程中,老佐被楚军放暗箭射杀,宋军也因此溃散。老佐的家眷当时正在宋营,老子母亲已有身孕。驾车的家将听闻老佐战死,立刻将老佐的家眷送走。一路上,老佐的部下伤亡惨重,等到了陈国相邑时,由于忙着逃跑,家将一路上纵马飞驰,老子的母亲因道路颠簸而早产。
神话中传说老子母亲怀胎九九八十一年,在腋下产出须眉皆白的老子。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传奇”故事,不知是世人蒙昧还是“无奇不传”?如此话竟然也流传了千年之久!这姑且不论。
 
 
从前面所言,老子非但不是延迟了八十一年出生,反而是在七个月时,便被母亲生下,属于“早产儿”。至于他为何被起名为“老聃”,确实是因为耳朵比常人的长大。又因为他出生在虎年,他的小名叫“小狸儿”,即是“小老虎”的意思。因“狸儿”同“李耳”同音,久而久之老子长大后便以“李耳”为名。
到了唐朝,坐拥天下的李渊父子为了给自己弄一个显赫的家世,便称自己是老子后人,从此老子即成了李姓的始祖,史学家(包括司马迁)大多以此为据加以佐证成为定论。
 
 

五、世老村,典型的岭南水乡布局
 
从村前大街进入世老村,要经过世老村牌坊。世老村牌坊建于一九八三年,是由一个叫老元亨的旅港乡贤捐资兴建的。在世老村牌坊后,有一个门楼式的单层建筑,那就是著名的“拱卫天枢”,与流洛围构成世老村古老防洪工程体系。据老元纯先生介绍,村口门楼拱卫天枢原本是两层的,后来拆去一层。包括村尾日抱龙朝门楼原本也是两层。
 

世老村是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乡,民居布局采用辐射形线性布局,走向基本上是从西北方向往东南方向止于村前大街。
世老村一共有二十九条巷里,其中新的十四条,旧的十五条。从“拱卫天枢”往前数巷里依次为:新一巷、新二巷、新三巷、沙地巷、接龍里、人和里、永昌里、儒宗里、滙龍里、庆雲门、五福里、安宁里、斑斓里、聚龙巷、凤朝门、大巷、黎家巷、黎家二巷、青龙里、青龙二巷、兴龙巷、兴龙二巷、财神巷、财神二巷、财神三巷、财神四巷、财神五巷、财神六巷、财神七巷。
 

据老元纯先生介绍,旧时的巷里,每条巷口都设有门楼,安放士地公。门楼门口设置有柱戙,当有外敌来犯时则竖起柱戙,外人就进不去了。巷口门楼上世纪中叶还保存大部份,现在安宁里,斑斓里门楼还保存着。各条巷在巷口往巷尾望去是看不到巷尾的,从巷尾由沙地巷至黎家二巷,都可以连贯走通。
 

世老村是一个由河床冲积而成的沙洲,四面环水,水陆交通相当方便。世老村村前有条宽阔的河涌,当地人叫大街涌。大街涌水流缓慢从村前流过,两岸有多处亲水码头,绿树成荫,景色撩人。看上去宛如古时官人身上的腰带,风水学上叫玉带环腰。
世老村历史上还是通往南海、顺德的水上交通要道,货运繁忙,路人密集,当时有“小广州”之称。在村前古码头,摆放着一块有500多年历史,长约1.5米、宽40公分,上面阴刻“南顺通津”的石匾。“南顺通津”指的就是“南海沙头、顺德龙江水陆交通要道”的意思。据老村长说,这块匾额原来是在村尾门楼上的,如今门楼己拆毁,该石匾暂时存放在码头。
 

据老元纯先生介绍,从村面前向东方向经顺德龙江左转出
高滘大闸出北江,直去出闸北東海大闸出西江。从村前向西方向,经沙头流出人字水闸出北江。从东西走向可通往顺德龙江,南海九江,西樵,太平,丹灶等地。
沿村大街往前走,一边是古村俨然,整洁有致。一边是清澈缓流的大街涌。在沿着大街涌边,有一条宽1.2米,高1.5米,由巨大红粉条石砌成的石基围,是当地著名的古老工程堤围,与流洛围合成起到保护全村作用。石基围是流洛围的子围,建于1863年,由村中老人老贤芳倡议士绅捐款,禀请上宪批准,举全村之力筑成,全长大约三公里左右。设水闸三道,北曰北闸,村口曰龙头闸,村尾曰南闸,全围包围住本村所有耕地鱼塘。
 

据村长老光曙介绍,在以前因世老村地势低,每到夏季,遇上河水潮汐上顶,村中容易水浸,石基围就起到防洪抗淹作用。当然,现在政府建有现代化的排洪灌溉工程,很好的保护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水淹的事情就没发生过了。
世老村各巷里除了设有门楼和安保柱戙外,水埗头也是世老村的一大特色。从拱卫天枢门楼至安宁里巷口每条巷口都设有水埗头,顺序为:花园埗头,沙地巷步头,人和里埗头,永昌里步头,儒宗里埗头,汇龙里埗头,五福里埗头,安宁里埗头,黎家埗头等,其中人和里,永昌里,汇龙里巷尾也各有一个埗头。
如今,流洛围虽然已不复存在了,但三道水闸依然存在,还有村前那条石基围有三分之二尚保存至今,屹立于河涌边,就像一个忠诚的守护神,被时光定格,跟随历史见证先民智慧奇迹。
 

六、老氏大宗祠及其它支祠
 
让世老村老氏族人引以为豪的莫过于老氏大宗祠。
老氏大宗祠始建于乾隆丙午年(即公元1786年,距今236年历史),是岭南老姓族人的阖族祠堂。只是,原来的大宗祠因遭时变曾被拆毁。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新近重兴的大宗祠。
 
据二十二世孫老佐良记载,老氏大宗祠后座拆于1961年,中座拆于1973年,从此大宗祠只剩下头座。而“叙倫堂”的匾额1958年就被拆下。据老元纯先生说,老佐良曾对他讲“叙倫堂”牌匾是琼南海瑞亲笔所书,殊为珍贵文物,失去实为深惜!
 

而重兴的老氏大宗祠在聚龙巷右边,怀南祠左边。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三间三进布局,左右路有衬祠,带青云巷,门楼门额分别阳刻楷书“播德”、“收福”四字。
大宗祠总面阔27.24米,总进深41.3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125平方米。碌灰筒瓦屋面,素胎瓦当,滴水剪边,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锅耳封火山墙,垂脊灰塑博古,打磨青砖墙,花岗岩石勒脚,红阶砖铺地。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十三架,前设三步廊,门前砌三级花岗岩石台阶,边饰抱鼓如意垂带栏板。次间有包台,花岗岩石包边。两边次间墀头有砖雕人物和各种图案。门前放置两尊石麒麟。
 

前廊以漆金斗拱和瓜柱承托梁架檩条,步架间有鳌鱼托脚,雕有精美花卉、人物图案。两根石檐柱,虾公梁上施异形隔架,下饰雕花雀替。宽阔的封檐板饰有漆金浮雕人物故事图案和各种植物花草。墙楣彩绘人物故事、花鸟壁画。花岗岩石门框,须弥座门枕石。门额木匾阴刻“老氏大宗祠”。门两边有木刻长对联:“祖德厚而纯骏烈鸿猷缔造宏规开百世;孙谋昌且炽凤毛麟趾绵延伟业振千秋。”
 

门堂没有设置仪门,天井与周围空间浑然一体,显得宽阔,进入大门便一眼望见中堂前悬挂的“积善”、“存孝”的牌匾,以及中堂后面横梁上有琼南海瑞题书的“叙伦堂”牌匾。
中堂叙伦堂面阔三间,带三步架卷棚顶子孙廊。进深十五架,堂前砌三级台阶,内设屏门。两根石檐柱,三层方形石柱础。四根木金柱,鼓形石柱础承托,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堂前带一井两廊,两廊为六架卷棚顶,博古梁架雕吉祥图案,墙楣彩绘“渔樵耕读”、“五老观太极”人物故事壁画。
 

从中堂两边走廊步入寝堂。寝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前设三步卷棚顶勾连轩廊。两根石檐柱,三层方形石柱础承托。四根木金柱,鼓形石柱础承托,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前后金柱刻有柱联。前金柱联:“先祖恩泽荫庇千年燕翼惟修德;后辈瞻依提携万里鹏程助成功。”后金柱联:“叙伦定籍长延德泽俎豆千秋循古训;佐祖开基永绍箕裘音容百代引遐思。”明间内设神龛和香案,供奉祖宗牌位,有雕花木门间隔。堂前带两廊一井,六架卷棚顶,博古步架托檩,墙楣绘有彩色壁画。
 

大门对开是广场,广场左右两边各有一座花岗岩石旗杆夹,一新一旧。村前大街从广场穿过。广场边是一口长满藕荷,面积约4.8亩宽的风水塘。
 

世老村老氏大宗祠的重兴,得力于一个关键人物——老氏家族二十四传孙老永彪。两年前,居住佛山的老永彪自告奋勇,亲自率领族众,在朗星居委会和世老村村长老光曙支持下,展开老氏大宗祠筹建工作,并于2020年8月初奠基。期间,因工程款项远未到位,只能一边动工一边筹集资金。也是在这个艰难时刻,老永彪主动找到顺德的宗亲健明兄弟,就有关筹建老氏大宗祠资金短缺问题进行商议。老健明得知此事后,很快答应给予大力支持,并欣然捐献巨资支持老氏大宗祠的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老氏大宗祠主体工程很快完成,并于2022年元月29日晋座。剩余的两厢衬祠也即将在2022年重阳节前竣工。就这样,一项造福子孙,利益千秋万代的家族世纪工程宣告大功告成!
 

其实,世老村除了老氏大宗祠,还有很多分支祠和私塾。
世老村的祠堂大多建在村前大街上,背靠民居。遗憾的是,世老村的祠堂大多破烂不堪,几近颓废,有些早已不复存在,有些只剩下祠形。现存的祠堂或私塾有位于永昌里与儒宗里中间的“耕林祠”、位于儒宗里旁边的“老氏七世祠”、位于斑斓里旁边的“怀南老公祠”。其它私伙祠有:永昌里巷口的“苍梧家塾”、在儒宗里左边的“南溪祠”、在汇龙里巷口左边“龙潮书舍”、在汇龙里右边的“岱云老公祠”、在庆云门巷口左边的“祥霞老公祠”、在庆云门巷口右边的“芳圃书塾”等。
 

还有在凤朝门巷左边的“黎氏大宗祠”,在安宁里左边,斑斓里右边的“刘氏宗祠”等。
 
七、世老村,遗存的南国“桃花源”
 
世老村,一个栖居着中华古老氏族的村落;一个蕴藏着老子千年文脉的文化宝地。从七百四十八年前,老氏鼻祖老佐(龙翔祖)南迁至南海沙头以姓氏命名老村开村奠居开始,世代繁衍生息,家风鼎盛,人文蔚然,名人辈出。从明朝到清朝末期,世老村就出现过37位名人和文人。这在一个人口单薄的家族能培养出如此多名人实属罕见,也见证了老子文脉千年不衰的事实。
 

老氏,一个古老的家族。尽管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较为“人丁稀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具足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文化和文明的特质,在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以老子千年智慧的赋能,在世界民族奋斗史上起着先锋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自强、自信、开新提供厚实的底蕴。
 

在世老村,有一个能佐证老氏族人勤劳智慧的历史记印:为了保护族人安养生息,从宋代开始,老氏族人与其他族人一起用25年时间筑成桑园全围(河洛围),利用桑园全围固定了沙头地域,在围内开窦建闸,疏泄排涝抗洪,保障代代生息繁衍。虽然古老的桑园全围不复存在,但拱卫天枢、三个排闸、石基围和日抱龙朝门楼依然存在于村中,就像一个个古稀老人,不管它斗转星移,依然在那披风沐雨呵护着儿孙,见证时代的变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当下的世老村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核心区域。尽管世老村被政府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限制了工业发展,保持“渔农种养”的传统农业生态产业。在经济大潮中,独得一片自然生态绿洲,我想,这何尝不是世老村人掖着藏着最有价值的财富?
 

人类来源于大自然,也必须回归大自然。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样,未来的世老村必大有可为,世老村人不单能像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还能过上陶渊明《桃花源记》理想中那种美好的田园生活呢!
 
参考资料
1、老元纯《老氏史料》;
2、老氏族人口述资料整理;
3、《老氏族谱》旧本;
4、《族谱录.老姓与佛山》;
5、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267页;
6、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97页;
7、廖盖隆、罗竹风、范源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123页;
8、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3210页;
9、王万邦编著《姓氏词典》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