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0 08:29:47
一
双岗上下环都有一座林氏祠堂。我们从上环出来,前往下环走访林氏宗祠(世德堂)。
前面讲过,双岗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就已立村,这地方一带以前是一片大海,后冲积成滩涂,因此地有“鹰管山”和“螺仔山”两座小山岗,故名双岗。
双岗村地处厚街镇西北面,由上环、中环、下环、官美厦四个自然片区构成。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主要有林、陈、李、詹、万、方等姓氏。
下环林氏宗祠(世德堂)比上环林氏宗祠(树德堂)晚一些。但两座祠堂分别不同一个支系。上环林氏支系是从福建兴化莆田县北螺乡迁广州番禺穗石,然后从广州番禺穗石村迁徙而来;而下环林氏支系从揭阳等潮汕沿海地区迁徙而来,属于水上人家。尽管可能不一定同一支系,但大家同住一个村,都是林氏家族子嗣,同认莆田九牧支系衍派,彼此亲如一家。
二
林氏宗祠坐落在下环林家祠路19号。始建年代不详。1995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原左右有青云巷和衬祠,现衬祠辟为民居,仅存中路三进,总面阔11米,总进深33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63平方米。硬山顶,锅耳封火山墙,彩釉龙船脊,脊两头置有脊翅和釉瓷鳌鱼,脊中间上置釉瓷双龙戏珠。碌灰筒瓦,黄釉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石脚。穿斗式月梁架承檩,前后柱及山墙承重。门前有宽阔硬底地坪。
头门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两间5.8米共九架,明间带凹斗施四步梁,三级石台阶,步廊铺设长条花岗岩石块。前后廊穿斗瓜柱梁架。石门框,勒脚石门枕。大门两边挂有一副木刻对联:“家传十德;派衍九龙。”门额采用红砂岩石阳刻隶书“林氏宗祠”。前两次间砌有花岗岩塾台。两根方形石檐柱,有石柱础承托。檐柱与山墙之间架有虾公梁,梁上置石狮异形斗拱承托。前后檐板饰有精美花草纹雕花图案。墙楣饰有各种花草虫鱼和人物故事彩绘。门堂入门右边有门口土地神位。明间设有中门,中门上方挂有一幅“九牧流芳”竖匾。次间为阁楼。
头门内为天井,宽4.10米,深4.8米,铺花岗岩石板。两侧有廊,宽2.33米,深两间8.1米,六架卷棚顶,脊顶置博古望脊。天井后置三级石台阶,台街两边施石飘带。
第二进享堂是世德堂,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三间8.8米共十五架。前后三架轩廊,月梁架承檩,梁底饰有草纹和博古图案。前后三柱及后廊门墙承重。次间后墙有拱门通往走廊。山墙、屋顶与头门相仿。明间后部设有六扇木屏门。屏门上方有格窗,中间悬挂一块粉色底金黄色字“世德堂”木牌匾。
中堂(世德堂)令人震撼的是,大堂有四支巨型花梨格金柱,每支金柱直径达80公分,高约6.6米,由四座巨大的覆盆石柱础承托,是难得一见的巨型祠堂实木金柱。
第二进后为天井,宽4.12米,深2.75米,花岗岩条石铺地。两廊宽一间3.35米,深2.41米,开有边门通外。六架卷棚顶,木瓜架承托,脊顶饰有山形彩釉望脊。墙楣施各种山水画和人物故事绘画。
第三进面阔三间,宽11米,进深三间7.82米共十三架。地铺红阶砖。两根方形石檐柱,方戟三层石柱础,两支黑漆木金柱,覆盆石柱础承托,与后次间间墙承托梁架。月梁架底部饰有精美的花卉和草纹图案。前出三架轩廊。明间前置三级石台阶,台阶两边施抱鼓石飘带。
明间后置一座神龛,神龛前置一饰花实木香案。神龛供奉遇先太祖公及派下先祖神位。神龛两侧有一副对联:“由明代以开痒枝分四叶派衍九龙芹沼四蜚声武耀文荣先祖豆;自揭阳而肇跡地辟双溪家传十德雁行双入赘腾蛟起凤绍箕球。”
神龛顶部饰有格窗,中间悬挂一个粉底金黄色阴刻楷书字体牌匾,上书“能世其德”,落款是:1995年重建。两次间有楼阁,左次间山墙上,挂满从比干到历朝历代林氏历史名人彩画像。
三
综合下环林氏宗祠管委会负责人林岳芬先生和《东莞林氏大族谱》介绍:双岗下环林氏是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末年从揭阳迁居而来,距今约有400多年,繁衍十九代。又据《广州双桂书院志略》记载有一神主牌:“皇明岁进士番禺县儒学遇先林公府君神主”为东莞双岗房所立。亦知本支林氏始祖为遇先公。
相传遇先公初为戌守虎门要塞威远炮台的士长,后入赘当地南面村,娶苏氏为妻,生四子:浩舟、业舟、爱舟、敬舟,举家迁来厚街双岗下环(时叫双溪下湾)立村,奠定基业。遇先公以打鱼为业,后考取岁进士(实为举人),任番禺县儒学(相当于现教育局长),后裔为纪念先祖,修建遇先公祠堂称“世德堂”。
大房、四房子孙又为浩舟公和敬舟公分别建家祠“厚生堂”和“积善堂”。另外,为方便族人闲聚、议事,又有三个房共建一间“三房厅”。因年深月久,有些早已倾圮,有些成了遗存还在使用。
四
在近现代历史中,东莞下、中环林氏族裔为中华民族崛起,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期间,下、中环村林氏族人踊跃参加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仅抗日牺牲的烈士就有二十二人,成为东莞有名的老革命根据地。
改革开放后,双岗村人和广大东莞人一样敢为天下先,纷纷办起了各种加工制造业企业,成为享誉全国的富裕村镇,这里的种田人很多都成为亿万富翁的大企业家。
目前,遇先公的后裔已发展到近三千人,分别聚居在下环五队、六队、七队和中环等自然村,成为东莞林姓人口最多的地区。